2025年11月9日 星期日

《問卜》第35卦,順天聖母開示語錄1687

既生生,何死死,

昨問生,今問死,

生死如言又不若,

死無懼,生何懼。

順天聖母開示語錄1687


卜釋:既然宇宙和自然規律創造了生命,為什麼又非得讓它終結?這是對天道發出的質疑。人們一直處於對生命本質的追尋中,雖然可以用文字和邏輯來定義和討論生死,但它們的真實體驗和本質卻超越了人類的語言和理性。當人能直視最極致的虛無而毫無畏懼時,生命中的所有具體困境和煩惱自然也就無法構成真正的恐懼。


沒有死,生便沒有意義;沒有生,死也無從談起。


「生生」不是指一次的生命,而是指生命的本質、生長的規律、生生不息的狀態,它強調了生命旺盛、充滿活力的存在。「死死」強調了死亡的必然性、終極性、滅絕的狀態,不是單純的死,而是指死亡的歸宿或徹底的消亡。瞭解生死之「變」,才能真正掌握生命的「常」,從而活出無畏的真我。


文釋:既然已經賦予了生命,為何又會有死亡?昨天還在探究生命的意義和狀態,今天卻轉而思考死亡的意義和狀態。生與死好像可以用言語表達和定義,但實際上又無法用言語完全涵蓋或超越。如果對死亡都沒有恐懼了,那麼對生命又還有什麼好恐懼的呢?


人們問生死,最根本的原因是對未知和虛無的恐懼。作為一種有自我意識的生物,人類最大的本能就是「求生」,於是對「死」的天然抗拒和恐懼,驅使人們不斷探問它的邊界和規則。人類也是唯一會思考終極問題的物種,不滿足於僅僅活著,還渴望理解生命的意義。提問的背後,並非僅僅是抱怨死亡的殘酷,更深一層是質疑「生」與「死」為何要同時存在?因為它們必須相互依存,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「道」與「循環」。


發表于歲次乙巳年農曆九月廿一日

《問卜》總覽
https://comprehend2020.blogspot.com/2025/03/blog-post.html


示現我聞
FB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omprehend2020/
IG 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comprehend_2020/


2025年11月2日 星期日

《問卜》第34卦,順天聖母開示語錄1712

他之知,能否為汝之知,

或能,他多聰慧汝多勤,

不能,他多傲慢汝懈怠,

師學欲成,需雙頭並進,

當非一方積極便可得予。

順天聖母開示語錄1712


卜釋:唯有明師遇到勤徒,才能真正實現「道」的傳承與「行」的圓滿,而修道失敗則源於雙方的負面心態,這都是修道中的心魔,傲慢的師父不肯傳「道」,懈怠的弟子不肯「行」,二者皆為業障,故道業難成。


我們要如何進入先悟道者的境界、心法、法門,將已證得的「道」轉化為自己的,這取決於雙方的德行與努力,先行者通達智慧,不僅知「道」,更知「術」,能善巧方便地傳授法門,避免後來者誤入歧途,後來者亦精進不懈、嚴守戒律、勤於實修,將先行者所傳的心法落實於日常積累功德。


先行者慢心重,自恃道行高深,輕視後來者或秘而不傳,沒有慈悲心與教化之心,阻斷了法的流動。後來者道心不堅,放逸懶散,不肯精進實修,將先行者的教誨束之高閣,空耗時間,必是不可成。修行之路,只能自證,先行者只能引路,不能代步。


修行是如此,學技藝亦是如此。


文釋:知識擁有者所擁有的知識,是否能轉化為求知者的知識,並非必然,而是有條件的。傳授者具備高超的智慧、有效的教學能力,學習者則須具備高度的勤奮努力和積極的學習態度,當老師教得好,學生學得勤時,學習才能成功。但若傳授者態度輕視、不屑於耐心教導,或是認為自己的知識高人一等而不願分享,且學習者鬆散、懶惰,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自律,如此無論老師多有學問,一旦老師傲慢或學生懈怠,學習就會失敗。老師和學生若要達成共同目標,需要雙方像兩條線一樣,共同向前、同步努力。學習的成功,絕不是單靠其中一方的努力就能實現的。


發表于歲次乙巳年農曆九月十四日

《問卜》總覽
https://comprehend2020.blogspot.com/2025/03/blog-post.html


示現我聞
FB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omprehend2020/
IG 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comprehend_2020/


《問卜》第35卦,順天聖母開示語錄1687

既生生,何死死, 昨問生,今問死, 生死如言又不若, 死無懼,生何懼。 順天聖母開示語錄1687 卜釋:既然宇宙和自然規律創造了生命,為什麼又非得讓它終結?這是對天道發出的質疑。人們一直處於對生命本質的追尋中,雖然可以用文字和邏輯來定義和討論生死,但它們的真實體驗和本質卻超越了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