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一為道,二為道,虛為道,滿為道,落為道,升為道,空為道,欲為道,俯身仰頭皆道也,卻求多年不見道。」(開示語錄1179)
許多人求了一輩子,甚至於生生世世,也不明「道」為何,何為「道」。
或如蘇軾所言:「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」,人因為身陷其中,只能見到局部,便不能知道事物的全面。
或者是不願意相信道理就這麼簡單,寧可緣木求魚,繞了遠路,讓事情困難些,才覺得值得。
《道德經》第一章「觀玅」提到「故常無,欲以觀其妙」,學「道」必須沒有分別心,才能看到所有的一切。
《道德經》第廿一章「從道」提到「孔德之容,唯道是從」,有大德的人無所不容,求「道」也是這樣。
《道德經》第廿三章「同道」提到「從事於道者,同於道」及「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」,所以遵循「道」,便要和「道」在一起,和「道」在一起,就能很愉快的得「道」。
《道德經》第四十一章「聞道」提到「明道若昧,進道若退」,這麼容易明白的「道」卻看不清楚,可以往前一步卻退縮。
不修道就不麻煩嗎?
《道德經》第三十章「不道」提到「物壯則老,是謂不道,不道早已」,人、事、物到一個極限,就會衰敗,但是道不會,不修道這些事早就發生了。
事實是,並非蒙上眼睛就看不見,一切就不會發生,世界就不會運轉。
發表于歲次乙巳年農曆二月十一日
《道見》總覽
https://comprehend2020.blogspot.com/2023/12/blog-post_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