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有」、「無」可以相對,但沒有絕對,可以相生,但不會相剋。
比方...「有」不會一直「有」,「無」也不會一直「無」。
開示語錄507:「有,非長有;無,非長無。無時常思有,有時莫惜之。」
比方...若「有」似「無」,難辨其有無。
開示語錄647:「浮雲千變萬化,若太牢似蒼狗,是為有卻亦無,遠而難以親之,欲觸轉瞬即逝,何執著其有無。」
「有」與「無」其實都在眼前,但有些人就是視而不見,不想面對,無法面對,如此就算去問神,也沒有什麼意義。
開示語錄162:「歲有無盡,生有無死,病有無苦,殤有無悲,過有無罰,合有無分,勞有無困,睡有無醒,其答於心已了然,眾生常問非為解,擲筊示允若許之,卻是不允亦孤行。」
覺得「有」,便是「有」,覺得「無」,便是「無」,只看自己想看的,只聽自己想聽的,那「有」與「無」意義何在?
開示語錄652:「有何生無,無何來有,其於汝之眼、耳、口,識有便是有,有有有,識無便是無,無有無,識有亦可無,有有無,識無亦可有,無有有,識有不見有,有無有,識無不見無,無無無。」
開示語錄241:「能見者多願沒見,不能見頻而羨矣,已得與未得之距,非身所試無以量,豈知近乎莫能悔,無明不惜手中握,現如何勿現如何,有無皆為心所造。」
覺得「有」,所以「往」,如何有「無」呢?
開示語錄917:「有所為,皆因有所為,少有無心無念而往,能有一心一念而竟,就此成事又何妨。」
不想陷入「有」與「無」的窠臼,就別一天到晚都執著於有無。
開示語錄641:「終日論有無,是無亦有;知而不思,是有亦無。」
「有」是「無」,「無」是「有」,「有」以「有」面對,「無」以「無」面對,「有」與「無」便沒有差別。
開示語錄321:「有兒有女有後福,無兒無女是清福,得者憂,失者煩,便是有無皆折福。」
開示語錄684:「持咒唸經是修行;工作人際是修行;親恩圓滿是修行;生老病死是修行,此道場無所不在;眾道生無時不迷;多祈有無得不事;知彼岸無見不信。」
反之,無論「有」與「無」,皆不能面對。
開示語錄1324:「多者為患,少亦為患,非其所需,即為患哉,有時患有,無時患無,合其所願,依然患哉,壽時有盡,憂患無際,至死不休,何能超脫,唯知足矣,有無皆足。」
《道德經》第二章「觀徼」提到:「有無相生」,說「有」和「無」互為因果。
《道德經》第四十三章「致柔」提到:「無有入有無」,從「沒有分別」到「不在意分別」。
發表于歲次甲辰年農曆十一月三十日
《道見》總覽
https://comprehend2020.blogspot.com/2023/12/blog-post_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