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喜惡是合理的,便無可厚非,比方我們需要水,下夠雨便得了,多到造成氾濫當然沒有人喜歡。
「喜雨不喜氾,喜花不喜紛,超出其所容,大美亦成惡。」(開示語錄831)
同樣來源的一杯水,色澤、溫度沒有差別,給不同的人喝下,感受卻不相同,這差異多數來自於心。
「得時有需則悅,同物反之竟嫌,汝所厭或彼盼,修者不同喜惡,莫就一概論之,見善扶其未足,見怨寬其無量,大小本就相異,互映其彰爾爾。」(開示語錄1358)
明明已經快要渴死了,還是有人會挑剔水不好喝,這樣的人該救嗎?如何救?四處尋求瓊漿玉液?
「純水本無味,飲之各有感,既為解身渴,何誘喜惡來,幾口稍解乏,飲盡未知生,卻留半盞停,僅緩三日卒。」(開示語錄1351)
人與人交往若是全憑個人愛好,以貌取人,或只聽奉承,便會錯失許多良緣。
同樣的,為了討人喜歡,造假、諂媚,這狀態也是難以長久。
「緣有深淺,卻無善惡,相遇而交,相識而知,始分喜憎,而生差別,聚不由我,散亦隨緣。」(開示語錄246)
「天性與生而來,無分善惡好壞,因其境有所移,因其遇有所隱,此後或討人喜,或惹人憎甚怒,亦有不一而足。」(開示語錄1138)
《道德經》第四十九章「德善」便提到「聖人天下,為天下渾其心」,天道無心卻能擴及眾生的心,以眾生之心為心,「善者吾善之,不善者吾亦善之,德善;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」,善良的人我們以善待之,不善良的人,我們也以善待之,這才是真正的善;真實的人,我們以真實待之,不真實的人,我們也以真實待之,這才是真實。
身由心,「心正、言正、行正,魔氣他惡無處久居,心不正,言行莫善,言不正,禍必己出,行不正,闔廬招邪。」(開示語錄1436)
「修時不限坐立,以處而調其適,莫生意亂擾心,勿隨心煩病身,未因身動移志,萬造皆我初始,何怪他人之邪。」(開示語錄993)
心以身受,「心欲淨,須身淨;身欲淨,須口淨。口自是則身誇,身自誇則心見。」(開示語錄648)
「身損未挫,不能使心損,心損久殆必使身損。」(開示語錄695)
心無喜惡,身無愛憎。
發表于歲次甲辰年農曆十月十一日
《道見》總覽
https://comprehend2020.blogspot.com/2023/12/blog-post_3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