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8月11日 星期日

《道見》第33回,習辨

能夠「習辨」,不陷於人云亦云的窠臼之中,才稱得上是修行人,所謂一犬吠形百犬吠聲,不要連別人叫什麼都不知道,就跟著亂叫一通。


習古之舊,通今之異,辨其有陋,削蕪存菁,修者莫拘,不淪犬馬。」(開示語錄852)


不辨黑白,人亦成獸,莫正是非,神化為魔,似天生為惡之窮奇,虐而快,獵善為食,仍有所重所懼者。柔易損,剛易折,柔克剛,剛斷柔,剛柔並濟卻能相護。」(開示語錄189)


聖母在開示語錄64提到:「約定成俗非為是,無必然,不規隨。眾生入道,即得明辨之智。


比如,看見飛蛾撲火,大家就胡亂猜測是不是自殺行為,也跟著眾人責怪牠們怎麼不知道危險,殊不知昆蟲趨向光源其實是求生,而不是為了求死。


虫之趨炎非尋死,未知有險而向也,瞎黑懸火若仿月,同為夜中照路明,一能逢生一絕途,慎辨莫執將見灼。」(開示語錄264)


即便學習經典,也要能夠思辨。


學典籍之載須究實,習前賢之藝須辨適。」(開示語錄888)


辨識不同的事物,當然會有不同的方法與時機。


頭蓋之光,額間之印,能察前世修為。眉心之眼,人中之氣,可辨現世生機。肩上之火,頷下之謙,是聚累世德望。」(開示語錄234)


離之而殤,離之而成,其辨在於時,足能成,未足則殤,非離皆為苦,順時何厭。」(開示語錄145)


靜心非止,其思來去自如,五覺清明能辨善邪。靜心非空,其氣吐納合節,混元充滿能養五體。」(開示語錄285)


若眼、耳、鼻、味、觸會影響到判斷,便不依靠五覺。


真似假,假亦真,眼見不能為憑,耳聞莫可置信,難辨之時,五覺盡棄,唯靈識所感不受蠱惑。」(開示語錄255)


耳聞莫能取信,眼見或不為憑,神靈千變萬化,惡意狡詐欺瞞,半知混惑媚俗,唯專注能辨誤,心無過貪乘欲,方可識明未礙。」(開示語錄1223)


但無論如何,「專注」對習辨來說是首要功夫。「日日修,勤之,所能尚微,缺一也,專注。


曲化圓,圓中有曲,消融不滅,其於何,見而未見,是以無明辨之識,非為不能見。」(開示語錄74)


許多人為自己找藉口,說自己看不見,所以沒辦法分辨,但是不是真的沒辦法,自己很清楚,非要自欺欺人,吃虧的還是自己。


能辨眾所曲直,再宣於口而辯,雖是智慧有別,次序卻莫顛倒,可免強辭之奪。」(開示語錄410)


先辨其偽,而見其真。相似不是,莫假充數。」(開示語錄606)


見一深坑,或有其險,退之,保身不可稱懦,越之,奮勇不可稱莽,繞之,智取不可稱狡,以己所能,無分優劣,非必解難,重在辨擇。」(開示語錄1282)


不過,以為的禍,不一定是禍,心態良好,能有所得,便是磨練。


遇禍未必有禍,福中不全是福,前路難行則返,阻石甚巨可繞,越此一險適安,竟得柳暗花明,堅持切莫執著,勤奮但不頑冥,可辨禍福相兼。」(開示語錄506)


《道德經》第四十五章「清靜」中有提到「大辨若納」,真正明察更能容忍,因為知道為什麼會如此,就不會有責怪或埋怨。


發表于歲次甲辰年農曆七月初八

《道見》總覽
https://comprehend2020.blogspot.com/2023/12/blog-post_30.html


示現我聞
FB 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comprehend2020/
IG https://reurl.cc/8npXqj



《問卜》第22卦,順天聖母開示語錄1063

以恕寬惡,以誠破謊, 以靜制動,以逸待勞, 視其緩之,聞其惰之, 實不隨也,若不變也。 順天聖母開示語錄1063 卜釋:面臨困難與挑戰時,切忌急躁,應以柔順、包容之心為根本,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定力。在等待的過程中,要仔細辨識對方的弱點。一旦時機成熟,再以不變應萬變的堅定信念,採取行...